9月,黃渤海結束4個月休漁期。漁船鳴笛啟航,沉寂的海港重煥生機。夕陽下,漁船滿載而歸,漁民臉上洋溢著秋日豐收的喜悅。在這“天然魚池”之中,魚群穿梭,蝦蟹嬉戲,一幅和諧的生態畫卷正在山東昌邑海洋牧場徐徐展開。


近年來,中國三峽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峽能源”)積極響應“雙碳”目標,實施“海上風電引領者”發展戰略,以清潔能源高質量發展為核心,深度融合海洋強國建設理念,在持續拓展海上風電規模的同時,積極探索海洋生態保護與產業協同的新路徑,持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推動新能源產業與海洋產業融合發展。
昌邑,坐落于渤海萊州灣南畔,海岸線長58.38千米,海域面積669.14平方千米,海洋資源十分豐富,擁有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2022年,三峽能源在此成功建設投運了三峽集團首個“海上風電+海洋牧場”融合項目——山東昌邑3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每年可提供約9.4億千瓦時的清潔電能,可滿足約40萬戶家庭一年用電需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29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79萬噸,經濟效益和節能減排效益顯著,為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源結構轉型升級、海洋事業和諧共生注入強勁動能。
項目兼顧生態與發展,創新探索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深度融合的發展方式,在風機基礎周圍50米海域內投放產卵礁、集魚礁等措施,集聚、增殖魚類,為魚類、貝類和藻類等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和產卵場所,推進“水上水下立體開發利用”,打造“綠色能源+藍色糧倉”新樣板。

為系統評估項目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三峽能源同步啟用海上環境觀測監測站,動態監測項目建設對水流、水質、海洋自我調節能力及鳥類、海洋生物繁殖的影響,科學評估海洋牧場改善修復生態環境效果。監測系統共設置6個監測平臺,在風機A02附近布設1號固定式監測平臺作為無魚礁對照監測點,在風機A16、A18、A19、A31附近布設2~5號固定式監測平臺作為海洋牧場監測點,在風電場外A附近布設6號浮臺式監測平臺作為風電場外對照監測點,為探索現代能源體系與海洋生態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提供了可靠依據。
今年5至6月,三峽能源在昌邑萊州灣海域開展大規模增殖放流行動,累計投放中國對蝦苗種2.2億尾、三疣梭子蟹1700余萬尾,持續強化海洋生態修復力度。作為國家首批海洋牧場與海上風電融合示范項目,昌邑項目自2022年全容量并網以來,始終踐行生態保護與綠色能源協同發展理念。此次放流延續2024年成功經驗,由昌邑市海洋事業發展中心聯合專家團隊對苗種質量、數量進行嚴格核驗,確保科學規范實施。苗種經專業轉運后精準投放目標海域,為漁業資源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護注入活力。
“除增殖放流外,后續我們計劃繼續投放1萬余空立方米人工魚礁,為各類海洋生物構建規模化的棲息地與庇護所,著力打造‘生態修復+資源增殖’立體化生態體系。”三峽新能源山東昌邑發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曹錦超說道。
未來,三峽能源將持續深化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的融合創新,拓展新能源與海洋生態保護的協同路徑,推動更多區域性示范項目落地,為實現國家“雙碳”目標和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綠色動能。






當前位置
pri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