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升壓站窗戶,眺望著900多米開外完成了今天的巡檢任務的正在返航的無人機,安徽阜陽潁上水面漂浮式光伏電站的無人機操作員楊廣海終于能歇歇腳,醒醒腦,短暫休整一下了。
安徽阜陽水面漂浮式光伏電站,裝機規模65萬千瓦,是全球范圍內建設在采煤沉陷區閑置水面的、單體規模最大的漂浮式光伏電站。對電站而言,這是楊廣海入職這座“全球最大水上漂”以來,第860余次操作這個智能巡檢無人機。對他而言,每一次卻又都是新的一次。看著巡檢大屏上展示的光伏區設備組件的即時運行情況,這個已榮獲全國能源行業無人機操作員職業技能競賽個人一等獎的楊廣海,難免遙想起多年以前課堂上老師的一句話:“未來的世界,是數智化的世界”。

初生牛犢有股鉆勁兒
他眺望的這架無人機,是電站專門用于13000畝水域智能巡檢的無人機,可以一鍵啟停,足不出戶完成全部水域的巡檢。對他而言,擺弄這臺智能巡檢無人機,是一項精細活兒,也是一個機緣巧合的工作。
2018年,剛剛踏入大學校園的楊廣海面對五花八門的社團納新,目光很快就被一個地方牢牢吸引—無人機社團展臺上擺放的各式各樣的無人機,便不假思索報名加入,從此也成為社團里最“早到遲退”的成員。
社團的訓練機電池續航只有十多分鐘,每次練習都得掐著時間。為了能多練上幾分鐘,他總抱著備好的電池守在訓練場邊,別人練完一輪,他就趕緊換上接著練。剛開始操控時,無人機總像“不聽話的風箏”,姿態模式懸停時會往一邊飄,繞八字時還差點撞上樹干。老社長拍著他的肩膀說:“手穩先得心穩,盯緊機身,想好舵量。”他把這話記在本子上,每天晚上在宿舍用模擬器練到熄燈,周末更是一泡就是一下午,通過不斷練習,終于能讓無人機穩穩地畫完標準的八字。
有了一定基礎后,社團組織報考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員執照,楊廣海踴躍參與。隆冬的寧夏寒風凜冽,西伯利亞寒流時常裹挾沙塵襲擊校園,也讓戶外訓練的他常常凍僵手指。實操考試考的是“懸停自旋”和“八字飛行”,考試那天,天陰得厲害,風也比平時大。在考試飛行時,無人機機體嚴重發飄。他深吸一口氣,回想起社長說的“心穩”,指尖慢慢調整搖桿力度,眼睛緊緊盯著機身。懸停時,及時修正細微的偏移,讓無人機穩穩定在指定點;八字飛行時,順著風勢調整速度和航向,航線畫得比平時練的還要規整。考官在一旁點頭,他卻沒敢松勁,直到無人機平穩落地,才發現手還在不停顫抖。萬幸,一切順利。
把“雜耍”變成“絕活”
無心插柳。他自己也未曾料到這份大學時的熱愛,后來成了他職業生涯的“敲門磚”。
水面漂浮式光伏運維一直是件“費腳力”的事。光伏板通過浮體浮在偌大的水面上,天生具有“漂浮、晃動”的特點,加之運維檢修巷道極為狹窄,為日常巡檢造成巨大困擾,安徽分公司檢修人員對此有深刻的認識。2017年,安徽淮南建成投產建設在采煤沉陷區閑置水面的、當年全球最大的水面漂浮式光伏電站——淮南峽潘光伏電站,在業內享有諸多贊譽。但9年來,運維這座水面漂浮式光伏電站的點滴故事,淮南項目的運維人員依然不能忘卻。
初建成時,巡檢只能靠人工開船進行。盛夏時節,光伏板反射的鏡面光十分刺眼,露天高溫能讓工作服擰出水;隆冬臘月,手握著冰涼的船舷,沒一會兒就凍得發麻。正是深知水面漂浮式光伏電站運維檢修難度之大,安徽分公司在建設潁上這座又一個“全球之最”的項目時,一開始便規劃采用智能巡檢無人機進行智慧化巡檢,解放運行力量,提高運維效率。但是,智能巡檢無人機在落成之前,電站一期項目已經投運。這段“空窗期”由誰來補位,以開展常規巡檢無人機巡檢作業,讓項目負責人魏良如十分苦惱。
2022年7月,楊廣海入職三峽能源安徽分公司,完成入職培訓后正式到潁上水面漂浮式光伏電站報到。組織有所求,黨員有所應。身為青年黨員的他,靠前補位,向負責人表態:“我有無人機操作證,能立馬上手”。魏良如如獲至寶,遂了他的心意。自此,“飛無人機”這項技能,從校園的“雜耍”變為他的職場的“絕活兒”。
專業的光伏巡檢不同于普通的航拍飛行,廣袤水面的氣象環境也更復雜,需要掌握極強的專業技能。楊廣海沒怕過,把大學時的“較真勁”又拿了出來:白天跟著前輩學光伏場站運維基本知識,知道哪些部位容易出故障;工作之余則在值班室研究無人機光伏設備巡檢的專業知識,琢磨如何才能在一百二十萬塊光伏組件和八千多萬個設備零部件中精準識別到缺陷。
也正是這份“鉆勁兒”,讓他在面對水面反光、陣風干擾等不利因素時,比往常更多了份底氣:大學時練就的精準操控技能,讓他在秋冬季皖北平原的大風天里也能安全高效的完成每一次巡檢任務。

功夫在詩外
今年春天,由全國總工會所屬能源化學地質工會全國委員會主辦的能源行業無人機操作員職業技能競賽的通知傳來,安徽分公司毫不猶豫推薦了楊廣海。可當他看到競賽規則時,還是捏了把汗:152名選手,全是來自兩大電網、五大發電集團以及其他同行央國企的“高手”;比賽時間緊得“掐秒算”,單是巡檢項目,就要在15分鐘內完成飛行前檢查、操控、數據采集、缺陷識別,還要提交巡檢報告——這不僅考操作,更考心態和統籌力。
9月的陜西渭南,競賽現場人頭攢動。第一天晚上的理論考試,90分鐘的閉卷試卷讓不少選手皺了眉:不僅考察各種條例規章,還考察了風電、光伏行業巡檢規范。他握著筆,看著一個個題目,腦海里閃過日常操作細節:不論是風電和光伏巡檢的操作細節,還是線路巡檢的技術規范,分點作答,筆尖不停——這些步驟,他每天都在日常工作中實操,早刻進了心里。
第二天的技能操作更緊張。J1“8”字飛行項目,要求5分鐘內用姿態模式目視倒飛,限高3米。剛起飛,一陣小風刮來,無人機機身隨風晃動。楊廣海心里不慌,指尖輕壓搖桿——這是他在皖北平原大風天里練了無數次的手感,力度剛好能抵消風力。2分鐘后,一條對稱流暢的“8”字軌跡出現在記錄儀上。
最關鍵的是專業項目。T3光伏巡檢,15分鐘內要完成飛行前準備、采集紅外與可見光圖像、缺陷識別、巡檢報告撰寫等項目。他操控無人機到組件上方,25米高度下,紅外屏幕立刻顯出溫度分布,一個亮紅色的“熱點”格外顯眼。“是熱斑!”他迅速調節云臺角度、變焦,拍攝故障細節圖像一氣呵成,終于在規定時間內按時完成各項要求。
……
當主持人念出“個人一等獎——楊廣海”時,他愣了兩秒,隨即憨厚的笑容漫上臉頰。有人問他贏在哪里,他想了想說:“競賽考的都是日常活。那些在巡檢中日復一日練的懸停和操控,才是真‘功夫’。”
誠如陸放翁所言,“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
嶄新的時代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楊廣海沒有經歷過淮南項目同事在運維初期靠“鐵腳板”進行組件故障篩查的狀態,智慧運維系統的全天候識別和無人機巡檢的“鷹視狼顧”讓缺陷無所遁形。原本需要十幾個運維人員花1個多月才能完成全部水域巡檢,現在只需要出動無人機用2周不到的時間即可實現巡檢、分析、診斷全流程作業,有效實現生產力的解放。
這也將會是更好的時代。不論是對楊廣海,還是對新能源行業而言,數智技術的產業化和產業的數智化轉型將為每一個青春人生提供創造價值的更遼闊的舞臺,更會為每一個能源基礎設施實現智能、安全、綠色、高效的蝶變提供更廣遠的空間。






當前位置
print

